查看原文
其他

凤翔县陈村镇槐岭村 | 农闲时节做灯笼 红红火火挣“年钱”

2017-01-19 辛 克 时光捡漏

分享你我的故事

感悟平凡人的生活点滴

你也可以做更出彩的自己


 【第十四期】腊月二十刚过,年味愈来愈浓。村子里开始有小贩叫卖香蜡爆竹,“请神”的走了一拨,又来一拨,有的人家习惯早买,有的却喜欢在年根根准备。唯独一样却是家家户户必不可缺的用品——火罐灯笼!

关中西府地区对于过年的讲究很多,腊月三十、正月十五必须要去给故人上坟挂灯笼!三十在坟里烧纸放炮,正月十五还须在坟头放烟花,挂灯笼是其中的头等大事。

火罐灯笼又成为“碌碡”灯笼——外形为标准圆柱体,与碌碡极其相似,所以俗称为碌碡灯笼。上坟的灯笼从腊月二十就开始售卖,往往是卖主背着大背篓,里面全部装上灯笼,一根竹竿插到底,所有灯笼穿过竹竿串起来,手艺人骑着自行车,走街串巷吆喝着,“灯笼来了,套灯笼哩”,这是每个人都可以领会的叫卖——肯定是上坟用的火罐灯笼!

一个火罐灯笼只卖两块钱,看似简单,实则不易。凤翔县陈村镇槐岭村是凤翔与陈仓西南县境边的村子——房前是凤翔的田地,屋后则是陈仓区的土地,一村跨两县,这是与众多村子最大的不同之处!槐岭村五组又称之为“干沟”,距离村子主体大概还有一个多公里的距离,四十多户人家紧凑地坐落于一片山坳当中——其实算不得山坳,只是地势落差,房子后面都是几丈高的土崖!

走进干沟,四十多户人间分住在大路两畔,门前树上挂满了灯笼。随意走进一户人家,二层小洋楼的瓷砖在冬日的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。女主人正在房子忙碌着,手里拿着扎好的灯笼,大红纸为主体,上下各粘一道绿色的花齿边,一个标准的火罐灯笼完成了!

“我队里家家户户都做灯笼,每年从十月开始攒货,一直做到腊月底,一部分自己推着车子出去卖,剩下的主要批发,火罐灯笼不愁卖,每家过年都要用,即使腊月三十前卖不完,剩下的正月十五前也会全部卖完!”女主人一边忙活手里的灯笼,一边介绍自家情况。交谈中得知她是陈仓区千河镇的姑娘,正是因为“干沟”和千河接壤,所以从陈仓“远嫁”凤翔!

做灯笼用的是高粱秆,剥去杆子外面的包衣,截去每一节两头的结点,全部裁切为24厘米长的短杆,用刀片将高粱秆皮划出韭菜叶宽做篾,将15根篾条一上一下阴阳交叉编织成一面,再将15根蔑条用相反的面一上一下阴阳交叉编织成一面。然后将上下两片交叉合围成一个球形,最后将接壤处沿边押折成圆筒状,即做成火罐灯笼的龙骨。将普通大红纸糊在灯笼龙骨上,两头用绿/黄纸(俗称牙纸)贴边。用木板制作插蜡烛的底座,用细铁丝制作灯笼提手,将提手固定在底座木板上,将提手另一端从灯笼中穿过,即成火罐灯笼成品。

槐岭“干沟”制作火罐灯笼的历史久远,最少不下一百年!一个产品灯笼所经手的工序颇为繁复,即使现今的塑料制品灯笼花样众多,关中西府人还是习惯于纸糊的火罐灯笼,这就是传承!

工业时代的迅猛发展压缩着传统的手工业,“干沟”制作灯笼的大都是中老年人,火罐灯笼工艺复杂,利润微薄,现在只能是农闲在家的副业!社会无论如何发展,只要市场需要存在,火罐灯笼的手艺就不会失传,我是这么想的,亦如此期望!

祝愿“干沟”乡亲父老的生活红红火火,祝愿火罐灯笼的老手艺永葆青春!

农闲时节做灯笼  红红火火挣“年钱”

胜似“世外桃源”的小村落!

以红色为主的灯笼两端缠一圈绿色花边,起到更好的装饰效果!

从陈仓“远嫁”凤翔的主家热情的介绍灯笼的制作材料——高粱秆!这些都是自种的高粱,逢着雨水不好,还要从外地购买!

红灯笼用黄色线条装饰,效果也很漂亮!

红红火火的灯笼堆积一起,看着心里也是暖和不少!

编好的灯笼构架,这是如何做到的呢?

师傅蹲在院子,细致的裁切着高粱秆!

标准长度为24厘米,这一撂高粱秆估计晚上就会被全部用完。

纯粹的手工艺制品,二块钱一个的火罐灯笼卖的有些便宜了!

整齐划一的高粱秆!

用刀片将高粱秆皮划出韭菜叶宽做篾

将15根篾条一上一下阴阳交叉编织成一面

神奇的一刻马上出现,往下看,不要停!

神奇的一刻马上出现,往下看,不要停!

将15根蔑条用相反的面一上一下阴阳交叉编织成一面。

局部调整。

两面开始拼接!

开始有形状了!

怎么是球形?不是圆柱体啊!

越来越像个南瓜了!

这是标准的南瓜灯笼的形状!别急,往下看!

距离成功只差一步!

最后的美容整形时刻!

师傅爽朗的笑了,“你在旁边看,我都有些紧张了,你看看,灯笼是不是就这么编出来了?”

孩子过年回家,乐呵呵的帮着父亲拾掇零活!

还没有来得及裹上大红“棉袄”的灯笼架!

这是灯笼的海洋!

这是几何形体的大集合!

壮观到让人感动的画面!这就是“年”的触动!

这像不像鸡毛掸子?

看看吧,实际不是鸡毛掸子!

这是辛劳付出的直观见证!

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此一刻展露无遗!

“干沟”自然村,最是宁静怡人的“世外桃源”!



快过年了,记得买火罐灯笼!

【作者简介】 

辛  克 | 80后老青年,有梦想,从未实现;有理想,现实骨感;有遐想,缺乏勇敢。有信仰,爱跑步,爱生活,爱思考,爱旅行的男子。乐于平淡,崇尚简单。走了一些地方,邂逅了不一样的风光,遇见过自认为最美的风景,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群,喜欢用寥寥文字与自己对话,喜欢用镜头捕捉世界。

【精华推荐】

【存照】传承百年老手艺,家家户户扎笤帚

【存照】南吴头村,炸麻花的老手艺

【存照】传承凤翔手工挂面的农人们

想起妈妈做的一碗“玉米糁子”

想起紫荆高中的杏仁油茶

给你100秒,带你品味凤翔陈村街的美食人生

一碗粘搅团,一缕思乡情

如果可以,请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!

我姓辛,隶属于这个独一无二的村!

更多精彩,请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


 ·END· 



时光捡漏 ∣您的生活笔记
 公众号ID:xinke19820728 

人生 · 生活 · 活着


※本微信号内容均为《时光捡漏》独家原创,如转载请与后台联系。13772706338@139.com,小编私人微信:google19820728.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